<
最近更新  我的作品  待售作品  工笔用具  作品润格  所获荣誉  工笔教程  我的随笔  留 言 簿  工笔论坛  返回首页


  
                                    知不足斋夜话(2008年10月版)
                                                           
李晓明(夏日女人茶) 2008.10.17.于怡怡堂
【20081017】
【画风】 前几年,很为画风担心,也很为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节拍而惶恐。但凡遇到点品小作的画友说我的画风陈旧的时候,心里总是惴惴不安。总觉得多年的西画都白学了,不创新、没灵性,还画它做甚!人过了35以后,对许多事情的看法确实改变了不少。重彩就是不如水墨?古典就是不如现代?窃认为:画风的本身是无高下的,只有画家水准的高低而已。当然,还有是否得到这个时代的广泛认同而已。

【技巧】 经常看到一些文章,对画家的“技巧”都定性为“基础笔墨语言”这一块。似乎不用多学,到了年龄自然就会了。到了那个层次,大家老大不说老二,都差不多的。关键还是看画家的修养、学识,画外功夫。实话说,这个观点我是很赞同的。但是我也确实认为这个观点误导了不少人。造成了不少画家,尤其是青年画家求新求奇,求大求做,就是不求基本功的提高。这真是一个很令人奇怪的地方。我学工笔20年左右了,凡是公认的名家级、大师级的人物,没有技巧不过关的。我看前贤于非闇、俞致贞、陈之佛诸辈,40岁之前似乎都还处于临摹阶段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浮躁了,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更聪明了??

【天赋】 很多网友,尤其是一些初学的网友将作品带来给我点评以后,总会问上一句:“老师,您看我的作品是否有天赋,是否适合在绘画上发展?”。这个问题总让我觉得很好玩。打个比方说,一个人有色盲,作品中颜色都分不清楚,这个人的天赋是否适合画画?但是,如果他专攻素描,而且造型方面、空间意识方面感觉特好,那他是否算有天赋呐??再比如:一个人无论是色彩感觉或者造型能力都不算好,画东西总是走形。这个人无疑绘画的本身条件是不好的。但是,这个人很善于学习,很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及时的纠正自己画面上的缺点,而且会很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方法上也灵活多变。最终,这个人的进步并不比别人慢!那您说这个人是有天赋还是没天赋呐??所以,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你不想当一代大师,做个普通画家,谁都行的……”。

【论文】 我以前是做老师的,教的学生中,一直在走这条路的也还有几个,文凭都是挺高的,还有几个研究生都毕业了。曾经都拿过论文来让我看,给给意见。我一时兴趣也找了一些学院的内部刊物看了下,现代大学的论文给我的感觉就是“八股”。嗯……让我想想,要有关键词、要有词条引用范例、要有中心思想等等,总言之就是一定要有规范的格式化。这一点倒也没什么,但是所有的论文给我留下最不好的印象,就是一定要达到字数要求。而且论文的题目一定要很大很包容,恨不得一篇论文中将古今中外的画论都解释透彻。还有就是语言一定不能通俗易懂,能一句话说明白的一定要分三句话说,能用冷僻字的一定不能用常见字。还是打个比方说吧:“这个人低下头来闻了闻手中的花香。”这句话如果在论文中,可变体为:“太阳系中某颗含有生命体的星球上最高等的智慧生物,其包含神经中枢的球状体,向下平移10厘米,利用其嗅觉器官中的嗅觉气囊,仔细分辨出植物体的气味属科以及这种气味给大脑带来何种精神上的愉悦。”似乎不脱离大众,不咬文嚼字就不显得有学问一般。我曾和学生举例说黄宾虹画论、李可染画论、启功论书法等大师言论,都是很通俗很易懂的啊。但是学生回答曰:“我也知道好论文是咋样的,但是毕业的时候如果不按照规范那样写,论文就过不了关。”真不知道到底是人作论文还是论文在折腾人啊……

【专攻】 关于绘画的题材是该主攻一种题材还是什么都画,我曾经询问过我的一位老师。他给我打了一个比喻,我觉得很好,这里记录一下。他说:“绘画就好比我们在挖坑,都想多盛一点水。你挖一口井,面积看上去不大,但是很有深度,以后可以一点一点往周围逐渐扩大。你挖一口塘,面积很大,但是就那么点积累,所以目前只能薄薄盖一层,以后也可以在塘的中央选准自己喜欢的一点拼命往深处挖。关键还是要看你自己想走哪一条路。”我仔细衡量了一下自己的能力,当然也考虑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还是选择了先攻一点,再谋其它……。

【20081018】

【现场】 看画,很多时候真要看原作。印刷品印刷的再好,和原作相比,差别是很大的,尤其是一些讲究颜料质地的画作。我在北京看过于非闇先生的原作,花头上用洋红面染的那种起绒的感觉真是美极了。你光看印刷品的画也不过就是一块沉稳的紫红色而已……。还有一次在中国美术馆看展览,当时一楼好像是《于非闇作品展》来得,二楼是蒋兆和的《流民图》原作展,刚看完花红柳绿,漫步走到二楼,一眼就看到两米多高的《流民图》原作正对大门,那种气势一下就震倒了我,我不由自主的就倒吸一口冷气,然后就盘腿坐在大理石地下看了将近两小时,那一次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画面的震撼力”!所以,有条件的朋友啊,还是多去现场看看画展吧……。

【中庸】 我对"中庸"的理解,并不是平平无特色的意思。而是一种对于尺度的把握。过尤不及。画画也是这样,过于唯美,画面甜俗。过于墨戏,则在欺世。

【欺骗】 绘画,其实是一种欺骗人的艺术,主要是欺骗人的视觉。在平面的纸张上,不管是用国画方法还是西画手法来表达,不管是写实手法还是抽象手法,都是为了让自己营造的虚拟世界欺骗观众的眼睛,引发他们的共鸣。将自然界留给他们的感触通过自己的画面引发或强化这种感觉。所以,写实性的画风确实更容易讨好大多数人。

【工细】 近10年来,国画界工笔画的创作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我作为一个工笔画家当然是很开心的。但是有时候想想,这也未免是艺术发展上的一种悲哀。从古到今,凡工细类的艺术总是在经济发达的时代大行其道。如古希腊雕塑、如洛可可艺术、如康熙瓷器、如宋人花鸟。工细类的作品,作为赏心悦目足矣,但作为艺术审美中重要的“壮美”、“震撼”却荡然无存了。

【程式】 画画毕竟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多的时候要用心灵对自然的感悟去打动别人。所以,一个成熟的画家,程式化的现象确实要避免。这不代表说程式化的技巧不好,只是为了避免审美疲劳。反而,凡是能流传下来的程式化的技巧,如梅花的女字出枝,如山石的各种皴法,如工笔的各种染法,如构图的三七出枝,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人们反复总结出来的最适合某个画种最为优美的技巧法则。而掌握了这些,就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跨入国画艺术的大门。所以,初学者并不需要去避讳程式化的现象,反而要仔细琢磨,并彻底吃透它们。

【心得】 现在画家,藏着掖着的不少。掌握几门特技或者老师单独传授的诀窍,打死也不说。不光说初学者经常遇到,我本人也遇到不少这样的情况。当然,这是人家的自由,就好比别人的银子非得带你花不成?但是仔细又想想,这也未免太不自信了吧?真那一招学会了,立刻就大师级的了?立刻就抢了自己的饭碗?学生学会了就立马会赶上老师?画家混到啥都不敢说的地步,那还不如不画啦。这点自信都没有,当什么画家?

【互攻】 “文人相轻”这句话还真是这样。或者换个词语叫做“同行是冤家”吧。我处于一个地级小城市,圈子里也混了20来年了。开始还喜欢掺和,拜师访友,后来发现拉帮结派,互相攻击的现象确实太多,就躲进小楼自成一统啦……谁有个发表渠道,谁有个卖画渠道,谁有个新颖理念,都藏着掖着呐。就算市场竞争,都捂着,给你一个人吃,你吃得完么?有句话叫做“人抬人高,水涨船高。”,你攻击我,我贬低你,外地的画商来一看,都是一帮土八路呢!

【20081019】

【精神】 我这人存不住钱,到现在也没买房,每天也几乎不出门,也没有什么娱乐爱好。周围很多人包括家里的亲戚都不理解。实话说,遇到缺钱的大事的时候我自己也不太理解自己,事后还是依然故我。直到有一天,我训斥女儿,说我们是多么多么爱她,她要如何如何之类的。女儿反驳我说,我又没有逼你们爱我。无语中……后来想想还真是这样,就因为我们自己需要愉悦而已。她过的顺心,我就快乐,她愁苦,我就烦闷。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自己快乐不快乐而已。由此推理,人啊,还真就是为了"爽"而活着。再推理,只要解决了温饱,有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小康家庭,够啦……多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自己过得更神清气爽就行了。何必为钱那么操心?真比钱,看你赚100年能不能和比尔盖茨相比??

【理解】 我以前最恨贪官污吏,最恨尔虞我诈,最恨欺世盗名。年龄小的时候,曾经为这个引来不少麻烦。这两年也想通了,自己固然不齿那样,但是别人那样活也是有道理而且更是有损失的。譬如贪官,就会损失良心、人格等。再比如咱们画画界的一些画家,名不符实,占据美协什么名头的大肆炒作的之类,这些人首先损失了自己的艺术,其次损失了尊严,其次让同行不齿,这都是重大的损失啊。即使他本人并不觉得损失什么甚至还沾沾自喜,但是,在我看来,我是不会去做的,也觉得那样做是很不合算的。只能算还能理解吧。

【炒股】 我在广州的时候,那里的人买球(就像双色球什么的地下博彩)买疯了,上到金领,下到打工仔,都会每天去买几注,然后一帮人聚集在我边上的一间办公室内谈经验、谈概率、谈小道消息。我是从来不沾的,不是说赌博不赌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认为那个主要是靠运气,最容易滋生人们"不劳而获"的想法,这对个人、对事业的发展显然是没有好处的。股票也类似如此,但是股票里毕竟还是有学问的,有庄家的操控,有企业的盈利,有国家的政策因素等。所以,对于确实对股市感兴趣,对股票有研究的人从事这方面我还是很支持的。我一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每天阅读的股市资料都是厚厚一叠,各种股票操作更是努力钻研,最终走职业操盘手这条路,我很佩服的。但是对于大部分随大流赚钱,甚至不知道自己买的股的公司是做什么的,这样的人啊,还是别买了吧。对于股市赚钱的人,我并不是太羡慕,因为别人运气好而已。对于赔钱的人,我当然也一点都不同情啦,因为你运气背你还非要做这个,只能说“该”啦……因为爱人背着我买基金,赔了一半了,我还是逼她割肉了,有感有感,呵呵……。

【小人】 年龄小的时候,最恨伪君子,对真小人反不讨厌。觉得人就要坦诚。后来仔细想想,伪君子最起码还知道什么叫善,什么叫恶,还知道想法用遮羞布去挡住自己,总比拿无耻当有趣不是好多了么?拿到画画来说,很多画家看不起那些自己不画画,喜欢和画家打交道的官员或者企业家,也就是所谓的那些"附庸风雅"的人,我倒不这么想,这证明人家有一颗向美的心啊……当然,很多时候,如果是单纯的吃饭喝酒,我也是不去应酬的。

【谦虚】 人都是爱听好话的,毕竟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啊。但是我始终以一幅谦谦君子的面貌混迹网络,因为我不傻。您想想,咱们在网络上发帖图什么?就是为了听吹捧?听掌声?不还是想画作水准提高么?如果想听吹捧,不如花费几个小钱,电视台上上,报纸吹吹,多美!!咱又没有当省长的老爸,又没那个耐心和时间去和官员、企业家厮混,想来想去,只有画作水准提高了,作品才能增值啦,我女儿我老婆我老爸我老娘的日子才能过得更好,为什么不谦虚呐?难不成,我画价卖高了,钱还带网友分不成?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叫做“谦受益,满招损。”看上去是一个大道理,其实,很多时候,大道理既然流传了这么多年,还真是正确的呢。何况,网上发帖,即使言词刻薄刻意找碴的,左眼进,右眼出就是,理他做球……

【20081020】

【女红】 记得看江苏美女书家孙晓云的一段书法教学视频,开篇她就表明她只是把书法当作女红来看待,以一种平常心去学书法去对待书法。这不由得让我联想画家来。在许多初学者眼里,画家尤其是一些名画家似乎很崇高很神圣的样子……其实说白了,绘画也不过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罢了,论文采,能比得过小说家么?论理论,比得过评论家么?论知识,比得过科学家么?无他,唯手熟尔……所以,莫将绘画“神圣化”。艺术不仅仅是画家才有的,烧菜烧到极致也是艺术!

【本源】 绘画是一门给别人看的艺术!这里当然也包括作者感情的抒发,但是最常见的功能还是要给别人欣赏才是。所以,这条路走久了,不管是职业画家或是专业画家或是业余画家,对画风的走向选择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譬如展览要求、譬如买家要求、譬如朋友喜好、譬如主流影响等。在这个时候,彷徨、迷惑甚至苦闷的画家可能会有很多……这时候我们需要问一下自己:“当初我为什么要学习画画?我的本源目的是什么?”难道,我们一开始接触绘画,就是为了参展、卖画、交际、出风头??我们大部分的爱好者恐怕还是因为确实喜欢绘画才一直坚持下来的。只要这个本源不忘,多画自己真心喜欢的风格,我想,绘画的过程中痛苦会少许多而愉悦却会多很多。

【性格】 自古就有“画如其人”的说法,也就是说从画中可以推敲出一个人的大致情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古今许多名家的书画都能证明这一点。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作画的时候要不要随自己的性格却学某种画风?学适合自己性情的画风,进步会不会更快一点?合自己的性情是不是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就拿我本人来说吧,我是一个很乐观很喜欢玩笑的人,让我学江宏伟那种忧郁的、灰灰的画风,估计是吃力不讨好的。虽然知道他的美知道他的流行,但画起来总是别扭,如之奈何……。

【妥协】 “雅俗共赏”在有的画家眼里,这是一种最高的追求境界。在有的画家眼里,这是一种对观众的妥协。这两种观点我认为都是正确的。因为双方的出发点不同。一派是注重共性的美,讲究引起广泛共鸣。一派是注重个性的美,讲究抒发自我真性情。大师,往往出现在后一种画家中……我本人,属于前者。

【大师】 这个时代“大师”满天飞的,各种“王”更不罕见。能否称得起大师,肯定要有个标准去衡量。和画友侃大山期间,对绘画大师作了一些定义:1、公认。这一点是作为大师的起码要求啦,如果报上一个名字,圈内圈外的都不知道,说自己是大师那也未免太说不过去了吧?:)2、创新:大师的作品不会是从某个山旮旯里面蹦出来的,肯定要继承传统,但是如果如果不能起到开创新风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个大师即使名气再大,技巧再高,也是有水分的,所以,大师级的作品个性(相对于同时代人而言)必然是强烈的。3、难度:话题又回到技巧上来了,作为大师,除了名气和创新以外,自己的手头活是肯定要远超出众人的。纵观古今之大师,没有技巧不熟到极致的。

【一笑】 “拈花一笑”这句成语总让我遐想连篇,我总是想,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啊!详和、宁静、安闲……一张画作如果能达到这样不着皮相的境界,怎么会不是一张好作品呐?

【20081021】

【避嫌】 如果纯粹是因为兴趣所致,当然自己喜欢什么画风就画什么,喜欢哪家画风就去临摹哪家。但是,如果想在绘画上有所成就,甚至想弄一个名家之类的头衔。那么,对当代画家尤其是个性强烈画家的画风,有所避嫌是必须的。齐白石的虾好吧,真独立搞创作的时候,他的虾还真不能画,个性太强了……工笔画界,王道中的造型、郑力的肌理、陈运权的经纬纹、丁绍光的装饰风、冯大中的老虎等等都不好学,局部参考借鉴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全盘照搬,出头就难咯……

【传统】 传统,在很多时候也就是老掉牙的代名词。一些青年画家尤其是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子对传统有些避讳也在情理之中。其次,绘画主要还是要讲究个性的展现,学习传统,容易落入故纸堆,更有嚼前人馍馍的嫌疑。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必须要理解一点,那就是:传统并不是让我们去固定的学习哪一家哪一派,传统只是一个统称,是千百年来千百位画家共同的艺术结晶。历代名家中,从传统临摹中得大成者也不乏其人,如米芾,如仇英,如张大千,如黄秋园。

【渐变】 图案基础教学中有两个名词,分别是“渐变”和“突变”。绘画的前进道路上也有这样的说法。有的画家喜欢稳打稳扎,日积月累下,艺术逐渐的达到了某种高度,这就是“渐变”。而有的画家则不然,今天是传统风格,明天是意识流,后天可能转行到野兽派去了,这则为“突变”。人生看上去虽然漫长,但是究其量也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如果今天思秦,明天慕楚,到了迟暮之时,恐怕自己都很难明白自己这一生到底在画什么。

【材料】 国画中,对笔墨纸砚的运用确实是比较讲究的,尤其是做工精细的工笔画在材料的运用方面更是考究。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去多方搜寻高级颜料,去彻底研究颜料的制作,去研究胶矾的混合比例等等。初学者需要解决的东西太多了,如造型、如构图、如线条、如明暗关系、如画面虚实、如意境表达,这些都和材料无关的。只要纸张耐染不漏矾,颜料不至于粗糙的下笔就是斑点,初学就够用了。初学者,要知道如何去画才是最重要的!

【肌理】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本是西洋图案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效果上具有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近代陈之佛前辈的冲彩始开此风,更早一点也许可以追寻到清代居廉、居巢兄弟的“撞粉”花卉。近十年来,工笔画中大量运用肌理效果,包括后期的洗刷制作等也从属于肌理。这是对古典中国工笔画内容的有益补充,是当代工笔画的一大突破。纸张纹理的制作,浙江的郑力心得尤深。而画面的洗刷制作,江苏的江宏伟冠绝当代。其余如画面的拓印、撒盐、搓揉等各家风格,洋洋大观。我们始终要谨记的就是:“肌理”是为画面服务的!就如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一般,离开了具体的物象,离开了画面的内容,一根孤立的线条是无意义的。吴冠中老先生所说的:“没有内容的笔墨等于零。”就是这个道理……。例如肌理中最常用的“冲彩”用于石头,是表现石头的斑驳,用于老干是表现老干的丰富,甚至水中物体略去其彩改用“冲水法”也是为了表现水中物体的湿润,这些都是可取的。但是如果您描绘一张全景式构图的牡丹,却将这种冲彩洒满于天空,这又是表现什么呐?这就是为“肌理”而“肌理”了,观之令人乏味。

【牡丹】 现代画家尤其是一些自诩比较专业的画家中,牡丹是一个不敢涉足的题材。各类国展中,画牡丹的画家几乎没有。提到牡丹,都撇着嘴用一句“俗”来称呼(这里顺带说一句,私下卖画或者搞笔会的时候,画牡丹的还是很多的),和牡丹在民间中的广受欢迎简直截然相反。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牡丹花头大、颜色多,品种繁复,无论是盛开的还是衰败的还是花骨朵都很耐画,为什么就没人去画呐??我想,这并不是说那些画家本就不喜欢牡丹吧?而且,牡丹真的就无法画得很高雅么?艺术上,风格都没什么高下之分,况题材乎!更多的应该还是大家都在迎合展览的需要、评委的口味……。如果说,画家迎合买家的需要去求利是一种俗……。那么,画家去迎合展览去求名,算不算俗呐?

【20081022】

【起稿】 初学工笔者,起稿,大概是最头痛的一件事情了。很多人不主张用电脑打印等科技手段取得造型,怕初学者长此以往,失去了造型能力。这种担忧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自己起稿和描摹过稿完全是两个概念,就好比我们学画时临摹和创作不是一个概念一般。造型,并不仅仅是轮廓的大小疏密变化,而牵涉到对物象物理生长结构的理解。自己起稿一次,得到的感悟要远远多于描摹过稿。所以,初学的朋友,要尽量坚持自己起稿。如果造型实在不过关的,出于不打消自己绘画积极性方面的考虑,用打印等手法获得底稿也算可行。

【小样】 绘制工笔,最好能先画草图或小的粗略色彩样稿。这就和写作文最好能事先写大纲是一个道理,虽然不是说绝对必须如此,但是这样做,对画面的整体把握就能做到预先心中有数。尤其是绘制大幅面作品的时候,小样稿的用处是非常巨大的。画大作品,很难随时监控全局,如果按照正常的画法,一花一叶画过去,可能局部没什么问题,但是最终的大图就会发现很多毛病,如疏密不合理、穿插不灵活、造型易雷同等等。如果事先有小样稿,固然简略但是可以反复推敲,甚至可着色看大致的色彩效果,全部满意了,再等比例放大完善局部,这样推敲出来的作品明显耐看许多。

【统染】 统染在工笔画中非常重要,甚至超过了局部分染的重要性。统染指的是几片叶子或者几片花瓣大面积混合在一起的渲染,对画面整体关系的调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初学的朋友往往过于注重局部,同时又受到物体轮廓线的影响,所以染色的时候总是拘泥于一个局部如一片叶子一片花瓣等,最后完成的作品要么琐碎,要么互相孤立,整个画面色调不统一,这都是忽略了统染的结果。

【变色】 中国画和西画不一样的地方,一个是素描上的光感区别,包括投影、高光等。还有一个就是色彩的色变区别,如环境色、光源色等。这些区别并不代表国画不讲究用色的虚实变化,只是没有西画那么强烈而已。很多初学者对画面的浓淡虚实能理解,但是对于色彩本身的变化就不太明白了。一般来说,物体越近色彩越鲜艳,色泽也越深。物体越远,色彩就会发灰一点,色泽也浅上许多。比如近景的叶子是翠绿的,到了中景就可以变成草绿,而到了远景可用灰绿来画。如果不知道这个色彩变化规律,逆其道而行,即使明度虚实正确了,画面也会看上去很别扭。

【归纳】 图案构成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归纳”,就是通过对某个画面的色彩分析,得出这个画面的色彩搭配比例,如红色占据5%,草绿占据25%,白色占据40%等。然后变换造型或题材,还是按照这个色彩比例画出另外一张作品出来。两张作品虽然主题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但是一眼看去,那种感觉是很酷似的。这就是色彩的第一视觉效果。如果我们能熟练的掌握归纳的技巧,对于通过临摹而引发的再创造是非常有益的。

【自然】 细读于非闇前辈的《紫牡丹》,色彩并不是太花哨,技法也不是太前卫,构图也不是太个性,线条固然精彩,没有一定的美学修养而且不是细瞅却不是那么容易体悟的。他画的牡丹就如一亭亭的少女,如玉一般的立在那儿,不扭捏,不作态,万种风情自然流露。这就是大师级的作品美丽所在。自然、真实……

【规矩】 任何事物都有其优劣,这是定理。工笔画也不能例外。一个画种,肯定有其鲜明的个体特征才能形成一个固有的画种。工笔画的特点就是工整细腻。如果我们过分的去尝试生宣绘制,过分的去尝试泼墨肌理,过分的去尝试岩彩堆积等等,过分的去追求苍涩、磅礴。不是说那些新画种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就不再是工笔画了。大家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想想,比如京剧,采用何种乐器伴奏倒没什么大问题,用京剧唱腔去表现现代人物也没什么大关系。但是,如果所有的唱腔都改成偏向于黄梅小调,还能称之为京剧么?这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白话】 我写心得,很少引经据典,也不愿过于文酸,一个是学识不足,典籍少读。另一个是想尽量的将观点述说明白。于己少消耗脑细胞,于人也落得个通俗易懂。

【20081023】

【光线】 国画和西画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用光。和西画的焦点透视一般,西画的光源通常也是固定的。即使有环境色等光源影响,也都属于辅助地位。且西画作品讲究投影变化,影子的轮廓清晰明确。而国画则重在多点正面光,对物体本身的凹凸变化尤为重视。凸起来的就亮,凹进去的就暗,名为“凹凸光”。明人肖像画此种用光法则最为明显。“五岳法”效果即为凹凸光原理所致。国画的投影不太注重描绘有固定轮廓的投影,但是投影所在位置的明度影响还是有的,我通常称之为“物体的掩映关系”。

【色彩】 从国画的画种的分类命名,即可很清楚的知道国画中的主要色彩,很有意思。如:“丹青”就是朱砂和石青的意思,“金碧”自然离不开泥金和石绿。而“浅绛”肯定就是土红色系列啦。自古以来的山水画中,花青和赭石是不可缺少的两种主色,一种偏冷,一种偏暖,一为阳面傅色,一为阴面渲染。色彩学中最朴素最基本的用色见诸于此。古人真不简单啊。。。。。。

【过稿】工笔画大都是有底稿的,底稿要用浓墨勾描,过稿时,熟宣覆盖其上,如有拷贝台(玻璃台面,下置灯管)更好,用3B以上铅笔细心勾描,随后依物体固有色泽之深浅、远近虚实之变化分别用浓淡不同墨色勾勒。全部完成后,底稿下垫较大较硬的书籍(如大八开的画册),用较好的4B软橡皮细心擦除铅笔痕迹即可。局部的线条有少许损伤不用太担心,那种毛毛涩涩的笔味或许还能为画面添色呐。。。。

【井格】 不管是扁构图或者是长构图,画面上想象用井字格划分一下,其中四个交叉点通常都是画面主体所在位置,而井字的四划位置通常都是出枝位置。这种方法适合初学者学习构图,比较容易理解。有了一定基础以后不易过多套用,以免形成“程式化”现象。

【主体】 文章要有中心思想,摄影要有焦点,画面自然也要有主体。艺术上,理都是通的。拿俗语来理解,可称之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出枝】 出枝首重四面出枝,忌讳仅左右出枝。老干宜遒曲如龙,嫩枝宜坚挺如铁。老枝苍涩,要多皴擦。嫩枝光滑,可主渲染。老枝粗壮,嫩枝细挺,此为自然之理。如逆而行事,或佛肚形,或扭捏形,或头重脚轻,皆违常理。

【20081024】

【试纸】 落墨之前,最好先将纸张整体刷一次清水,看看是否有漏矾的地方。熟宣不已保存,即使再好的熟宣,搁置空气中过久,也会出现漏矾现象。而且先刷一层清水,纸张干后也会平整许多,纸面一些微弱的油性颗粒会给洗刷走,后期着色就吃色多了,等待干燥也耽误不了大家几分钟时间。所以,这个工序还是走走为上。

【透视】 国画的透视基本属于平行透视,且无固定焦点。因为国画的审美方面讲究的是“景随步移”,以散点透视为主。这一点,我们在欣赏古代长卷作品的时候就能很清楚的感受到。

【取向】 近代工笔花鸟宗师级人物中,北派于非闇先生重在形,富丽堂皇,做工精湛直追古人。南派陈之佛意在神,古意盎然,独步当代。而田世光则妙在工写结合,线条舒展遒劲,另辟蹊径。三位大师都取法古人,但所走的路并不相同,却都达到了艺术的巅峰。而我们今天的各类画展中,画风“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老画家的成功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啊。

                                                                  

 

 
【中国工笔画论坛】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2